[週報893] 以斯拉記(二)

完整版週報電子檔請下載:

  週報第893期.pdf (939.8 KB, 28 次)

文/林賢明

硬體聖殿的重建

第一章 神的旨意和帶領

波斯王古列(居魯士)的下詔(B.C.538),加速了耶路撒冷聖殿重建的進度,也確立神的信實和慈愛。回溯過往以賽亞、耶利米先知的預言(賽44:28;拉1:1),對於聖殿和百姓的未來前景,已做了相當真實的預判和規劃,故古列下詔之舉,乃是神之前允諾的實現。

古列王、猶大人和外族人,是本段場景中的主角;金銀財物、牲畜珍寶和聖殿,也都成了故事中的道具;而「激動人心」(1、5)的描述,是促使主角積極表現的主因,也是事工發展過程中,所必須具備的關鍵因素。

一、為那在位者禱告,以利規劃之順遂

古列登基時的政策宣示,對於當代猶大人而言,有著既深邃且長遠的影響,因此下詔中的三件事:「重建聖殿」、「民可歸回」和「物需支援」,使得猶大人重建家園的美夢,能夠儘速的實踐和完成。

在教會的發展過程當中,受大環境的影響相當大;故當為在位者、有權者禱告,使其政治環境和政策的制定,如同波斯王古列一樣,心中有神的作為和榮耀,使牧養和拓展福音的工作,得著力上加力之效(參提前2:1-3;路9:50)。

二、為全體信徒禱告,以利規劃之推展

古列王的政策之所以能夠貫徹,在於神也激動著人的心;於是匯集著充沛的人力,為著返回家園、重建聖殿而齊心努力。如此空前的壯舉,人人都以歡欣、快樂的心情以對,使重返家園的計劃和推動,帶來一股希望、蹅實的生命力。

使徒時代和本會早期聖工的發展,都是在於信徒彼此之間的禱告(參徒1:14,2:42;弗6:18-20)。於是在神的同在之下,一則脫離彎曲世代的誘惑,信仰生活得以保守;二則使道理更完備、團契互動更貼切,俾使眾人大得力量和益處。

三、為週遭朋友禱告,以利規劃之協助

在返回家園的前夕,當地的人都要協助和甘心奉獻,包括王所保管的聖殿之物,使重建聖殿工程所需,不致於匱乏;另外,也要幫助那停留在當地的猶大人,使其前無後顧之憂、後能安居樂業。此時的猶大人何等榮耀,使命何其尊貴!

惟猶大人歸回的情節,與出埃及前夕不同(出12:33-35;詩105:38),因為外族人和古列一樣,體會了耶和華天上的神,所以欣然提供物需,來堅固猶大人所規劃的。今我們的鄰舍能否如當代的外族人,因著神的見證而全力協助呢?此有賴平日靈修和禱告了(參彼前2:12)。

 

第二章 人的配合和動員

B.C.537群然賦歸的百姓(約50000人),在所羅巴伯的帶領下,將以四個月的時間,走過約有1350公里之遠的路程,此行的一小步,郤將是以色列史的一大步。同時又將被神所激動的人,給予系統的分類、統計,乃至於調查、登錄;更是重建聖殿─事工整編時,所必然的作業程序。

基此,本章以記述百姓將要各歸本城為前題,據以統計爾後所需的整合和分工。除了返回人數問題之外,特別提到服事考核的事─譜系完整與否;以及攜回財物之清點。換言之,「人的定職」、「事的定歸」和「物的定位」,是所羅巴伯之行的重點。

一、從家族的分類,利於合作之參考

從編輯神學的角度,本章的編排分類、順序,可以看出作者以斯拉,所要表達的涵意,即以宗族和籍貫為先,祭司利未人和僕人為次;簡言之,建立完善的家族互動和信仰基礎,是重建聖殿同心合力的原動力(參詩127:4-5,133:1)。

教會是由無數個家庭組成,若家庭成員都能支持聖工,則充沛人力加上無限的凝聚力,必能使教會事工更趨活躍而有生命。因此,當時家庭的動員和人數統計,是平日重視家庭祭壇的原因;故振興教會能力,端賴於有形家庭的信仰建立,以及無形家庭團契的互動。

二、從身份的分類,利於分工之參考

在返回的人數當中,若以身份來區分,有領導者、祭司利未人、百姓和僕人;惟從分類別、統計數而言,可以窺知神的謀事方向和重點。也就是說,當眾人各住在自己的城裡之後,為了早日完成重建聖殿的目標,必須掌握重建聖殿的主力─尼提寧和所羅門的僕人,以及返國的百姓;其次才談到聖殿服事人力─祭司和利未人;方能使眾人恢復原有的崇拜。

此種思維程序,主要著眼於事工的推動。因此,若教會目標已釐定,那麼就必須有相關人力的加入,如教會為了推動社青團契,則必須鼓勵社青的主力,共同的研商策劃、推動執行,教會的行政資源則從旁給予支援。簡言之,即目標、人力和支援系統的建立。

三、從管制的分類,利於品質之參考

本文談到身份的管制,即家譜譜系不全者,視為不潔之列;又提到人口、牲口和奉獻的數目。這些記載是神對於人,在名(職)分上的肯定,是使命的賦予;也是人對於神最誠摯、最用心的表現。基於此,在各項事工推動上,仍然需要清點管制的程序,使事奉的品質得以提昇。

今我們皆屬於神的殿,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,並以基督耶穌為房角石(林前6:19;弗2:20);故每日的靈修工程,必須藉由內心的清點和管制,審視平日能否默想聖經的教訓、思考講道者之信息,活出感恩的禱告、頌讚,以及團契幫補的互動活力;故自我考核的管制、清點式的反省,著實為重要。

 

第三章 事工共識和努力

當百姓回到睽別七十多年的故土,必然有著百廢待興的感慨和重建聖殿的激動,惟事有先後、緩急之分,所以返回家園的首要工作,即依照律法的相關規定,在原有的根基上築壇獻祭,並且守住棚節、月朔(初一)和一切的聖節。

恢復祭壇,是重建聖殿之前必要的工作;如同一人的聚集,是謹守律法必備的條件。當匠人立下耶和華殿的根基時,眾人內心為之悸動,是聖工共識和努力的成果;那時隨著頌讚的歌聲,場內充滿著歡聲和哭聲,更是合一的表現;此景、此幕,真有無限的感傷和感謝!讚嘆和讚美!

一、神人合一,是事工的動力

從回國的七月到第二年的二月(B.C.536),在這將近七、八個月裡,以色列人都以「獻祭和守節」,來儲備、積蓄信仰的力量。這是領導者處事的智慧,尤其在那「外有鄰國之民」的威脅,「內有舉步維艱」之際,更需要築壇、感恩與神靈交。

故作者以「如同一人」的筆觸,形容此時此刻重建聖殿的衝刺和決心;也就是說,得力在乎神的權柄,不在乎人的能力,因為耶和華尼西(參耶10:12;亞4:6;出17:15)。今教會的發展前景,那種信仰的覺醒、奮興,「如同一心」聚會的熱忱,乃教牧工作上所應有的共識和努力。

二、政教合一,是事工的精神

波斯王古列下詔後,所羅巴伯帶領百姓返回耶路撒冷,今在祭司耶書亞等人的帶領下築壇;又將古列王所批准的香柏樹,從利巴嫩浮海運到約帕,再運至耶路撒冷放置,最後調派利未人督理建造耶和華殿的工作,這是「肢體有別」、「尊重協調」及「政教合一」的典型教範。

推動聖殿有形的建造,乃屬於行政的範疇;激勵信仰再造、聖殿服事,屬於牧養的職責。兩者之間的關係,是一體兩面、相輔相成的;也就是說,有效的行政─「動員能量」,落實的傳道─「教化指導」,乃一種良性的作業循環;故教會管理經營之方略,應當朝著此一共識而努力(參徒6:1-7)。

三、人人合一,是事工的基礎

人人的合一,是百姓返回耶路撒冷重要的因素。那時古列與猶大人合一、僑居地的外族人與猶大人合一、此次又與北方的推羅西頓合一;不單如此,上自領導者,下至殿役僕人,都能合而為一;即使對那帶有敵意的鄰國之民,也保持一定的適當距離,不予以挑釁的戰戰兢兢態度,此一特質乃事工推展的基礎。

合一對於初返國門,重建聖殿的百姓而言,至為重要;因此能夠讓神的榮耀再度高舉,頌讚之聲也傳至遠方。這是基督的精神,也是為人處事態度,如保羅曾言:「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。」(弗4:3)又說: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。」(羅12:18)願合一的共識,成了今後相互努力的方向。

(下期待續)